回复“0219”查看今日操作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精选研报
特斯拉之于电池行业的影响力,等同于苹果对于手机屏幕行业的影响力。
因此,大家看到特斯拉最近喊出,特斯拉将逐渐淘汰含钴电池的时候,都慌张了起来:卧槽!这到底是利空哪些股票?利多哪些?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企(zi)业(ben)主(jia)而言,首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成本。
之前特斯拉使用的是三元锂电。锂电池这个圈子都是以正极材料来命名的,比如镍钴锰酸锂(NCM),钴酸锂、镍钴铝(NCA)等都是正极材料的金属成分。这里说到的NCM就是大家常听到的三元锂电池。
接下来我们再来深究一下,为什么正极材料里非要使用“钴”?答案是钴可以提高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其实,提高续航能力的方式并不只有钴这一条路,特别是钴越来越贵的时候(3.35万美元/吨,三元材料里最贵的金属材料)。世界上主要产钴矿的地区是刚果(年产6万吨,占全球60%,洛阳钼业(603993,股吧)就买了那边的矿),这地方不仅穷而且战乱不断。对于一直被资本市场戳脊梁骨的马斯克而言,必须要找到稳定的材料供应商才能保证按时交付订单。
因此,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在试图寻找钴的替代品,当然,越便宜越好。所以,马斯克找宁德时代(300750,股吧)聊无钴电池这个想法,在新能源业内看来脑洞并不大。但是,现在二级市场又有个搞笑的误解,认为无钴电池就是买磷酸铁锂(LFP),因为宁德时代就是生产LFP电池的……因此把火力集中到磷酸铁锂电池上下游,顺便梭哈一把比亚迪的新刀片电池,对吗?
当然不对。
日本早就在多年前就宣布在研发无钴电池,找别的元素代替价格高昂的钴,而又不降低电池主要性能。后来,他们找到了锂硫电池(不含钴),在这个方向上找技术改进,努力实现低成本量产。锂硫电池本身属于动力电池,是现在三元电池性价比的4倍,能量比是现在三元电池的2倍,而价格是其1/2。但目前据菠菜所知,锂硫电池离产业化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刚果钴矿
三元锂电中由于钴太贵,业内一直在用提高镍的比例来解决成本问题。比如高镍的各种型号电池,假如是811,就代表了镍钴锰的比例是8:1:1。但从技术的角度讲,单纯提高镍的比例不是个终极答案,需要电解液也要跟着改变,否则镍一提高,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都会大打折扣。顺便说一嘴,特斯拉目前用的松下电池,是前面菠菜提到的NCA,镍钴铝比例为8:1.5:0.5。我反而觉得这是马斯克的一个方向,而不是回过去再捡LFP。
国人在锂电池领域最近在弯道超车,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磷酸铁锂不管你做成什么形状,但无法解决低温下稳定性的问题,更长的电芯只能是提高了能量密度比。就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而言,不是所有总装厂商都会接受(我并没否认人家的创新性,外观设计也算创新,何况人家还加长了电芯)。所以,目前特斯拉也要新建自己的电池厂,是否是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并没有确定(尽管有的文章这么说,但原始报道里没有明确)。宁德时代是:
提供封装技术?
直接给特斯拉供货?
与特斯拉合资建电池厂?
都没有定论。那么最接近正确答案的可能是啥?
特斯拉的部分低档车为了降低成本(国产的低配标准续航版),可能会使用CTP技术的LFP电池,成本可以下降10%以上;
宁德时代本身就与特斯拉有合作,双方合作建电池厂菠菜认为可能性不太大。因为之前和松下建厂特斯拉就总抱怨其交付问题。作为一个致力于做全产业链的公司,我看马斯克心很大,路子很野,可能仅是技术合作;
很多媒体还没有注意到LFP是否适应特斯拉现有汽车设计?是否安全这个问题。LFP不是什么新鲜玩意,都是日韩多年前玩剩下的,本身技术是成熟的,但问题也是明显的。假如有便宜的钴,我认为特斯拉还是会在中高端车型上选择三元。
又一个问题,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的聊天,对钴这种资源类公司有影响吗?
看了某些分析文章说特斯拉车载市场,占钴整体供应量的10%不到,所以影响忽略不计。菠菜没有这么乐观,钴的供应量不稳定,特拉斯打算推无钴电池也会带动整个新能源行业整体朝这个方向转型,改变市场对钴资源的需求预期。预期这个东西比较玄乎,市场只要把它当回事,该跌还是要跌的。因此,建议大家躲避钴资源类公司。
马斯克随便一句话,新能源车全行业抖三抖。
2018年6月14日,马斯克发文说,特斯拉车内电池含钴量只有3%;
2019年6月11日,马斯克开会说,特斯拉可能涉及上游采矿业务;
2020年1月25日,马斯克说,收购电池公司麦斯威尔(Maxwell)是看重其干电极业务。
电池!电池!还是电池!
为了更便宜的电池,本来松下都快破产干不下去了,特斯拉的订单救了松下;
为了电池,特斯拉的供应商不仅有松下、宁德时代,还有LG化学;
为了电池,特斯拉还要在接下来的4月份开个大会,向外界展示新的电池技术……会是曾经的LFP吗?菠菜表示怀疑。
好了,作为投资而言,宁德时代记得是龙头就好。但无钴电池≠磷酸铁锂电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星空财富。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